时间:2025-06-25 浏览:10
亲爱的同学们:
蝉鸣渐起,暑期已至。从紧张的学业节奏中暂歇,本是调整身心的黄金时期,但环境转变、社交模式调整、未来规划等因素可能悄然引发心理波动。为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充实的假期,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别整理以下心理安全指南,愿成为你暑期生活的“心灵护航员”。
告别课表约束后,突然陷入无固定节奏的生活,容易因缺乏明确目标感到迷茫。当看到朋友圈里同学晒出兼职、实习、学习动态时,可能会产生“自我怀疑”情绪:“别人都在前进,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?”
长期居家可能让代际差异凸显:父母对作息的“唠叨”、对就业/专升本的频繁追问,或是生活习惯(如饮食、消费)的分歧,都可能引发亲子冲突,甚至让人感到“被过度关心”的压力。
同学分散各地,线下见面机会减少,若过度依赖短视频、碎片化聊天填补时间,反而可能加剧孤独感。独自一人时,容易陷入“想社交又怕麻烦”的矛盾心理。
兼职面试受挫、实习进展不顺,或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迷茫,会让隐性的压力逐渐显性化。尤其对毕业班同学而言,“就业焦虑”可能伴随同辈竞争心态而放大。
熬夜追剧、日夜颠倒的作息会直接影响生理状态,导致情绪低落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形成“越颓废越焦虑”的恶性循环。
不必追求严苛的时间表,但可以设定基础节奏:如固定8:30起床、每天安排1小时专业学习/技能提升、30分钟运动(跳绳、跑步或居家健身均可)。
示例:“上午学习+下午休闲+晚上亲子互动”的模块化安排,既能避免彻底“躺平”的失控感,又保留灵活空间。
设定具体可量化的任务:比如“假期读完3本专业相关书籍”“掌握PPT高级排版技巧“学会一道拿手菜”,每完成一项就打勾记录,通过可视化的成果增强自我肯定。
允许自己“适度放松”:追剧、游戏并非“洪水猛兽”,但建议将娱乐时间与提升时间按3:1比例分配,避免陷入纯消耗性休闲。
提前和父母“交底”:主动告知假期计划,减少他们的无端担忧。
冲突发生时,试着说:“我知道你们希望我有清晰的规划(肯定父母的出发点),但我需要一些时间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向(表达自我需求),咱们可以一起商量怎么做更好(邀请合作)。”
约同城好友见面:一起逛博物馆、打卡咖啡馆,或组织“学习搭子”线下自习,用真实互动替代虚拟社交的空虚感。
参与兴趣社群:报名线上公益活动、加入骑行俱乐部或读书小组,在共同爱好中结识新朋友,拓展社交维度。
如果你担心就业:每天花1小时收集目标行业的招聘信息,整理成文档;每周联系1位学长学姐,请教求职经验;尝试投递1份实习简历(即使只是练习写求职信)。
如果你纠结专升本:制定“每日15分钟院校调研”计划,记录目标专业的报录比、参考书目,逐步搭建信息框架,减少对未知的恐惧。
启用手机“专注模式”:在学习、运动时段锁定游戏、短视频APP,可设置成仅允许通话、短信等基础功能。
创造“无屏时间”:比如晚餐后1小时和家人聊天、散步,或用纸质书替代电子阅读,减少对屏幕的依赖。
即使熬夜,也尽量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;若凌晨难以入睡,可尝试睡前30分钟听白噪音(如雨声、溪流声)。
每天晒太阳15分钟:研究表明,自然光照射能促进血清素分泌,帮助改善情绪,不妨在清晨或傍晚出门走走。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持续2周以上,可能是心理状态发出的“预警信号”,请一定重视:
睡眠异常:连续失眠(躺在床上1小时以上无法入睡)或嗜睡(每天睡12小时以上仍觉疲惫);
兴趣丧失:对曾经喜欢的追剧、运动和朋友聊天等活动完全提不起兴趣;
情绪失控:频繁莫名哭泣、暴躁易怒,或感到“心里空空的”、对一切都无所谓;
消极想法:反复出现“我做什么都不行”“未来没有希望”等念头,甚至产生自伤想法。
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:12356
厦门市心理援助热线/精神卫生中心(24小时):0592-5395159
厦门市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热线(24小时):0592-5258185
福州市心理援助热线/精神卫生中心(24小时):0591-85666222
全国心理援助热线/希望24热线(24小时):400-161-999-5
福建省共青团心理援助热线(上午8:30-12:00下午2:30-8:00):12355
情绪记录类:「Mooda」APP(用表情打卡记录每天心情,生成情绪曲线图);
正念冥想类:「潮汐」APP(含呼吸训练、专注白噪音,帮助缓解焦虑);
知识科普类:关注“心理学报”等微信公众号,获取专业心理调节技巧。
同学们,假期的意义从来不是彻底放空,而是在调整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节奏。无论是偶尔的迷茫、家庭的小摩擦,还是对未来的担忧,都是成长路上的正常体验。如果感到难以调节,请记住:主动求助是勇敢的表现,而非软弱——你的身后,有学校、有专业的心理支持团队,还有愿意倾听的家人朋友。
愿这个夏天,你既能在树荫下享受休憩的惬意,也能在自我探索中收获心灵的成长。期待秋季开学时,看到更从容、更坚定的你!
学工部(处)心理健康教育中心